5月22日,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“公众科学日”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接力巅峰使命,破译藏地密码”为主题,在研究所北京部、拉萨部以及珠峰站、纳木错站、那曲站、藏东南站、墨脱中心同步开展。活动通过新华网、光明网、bilibili和微博等多平台同步直播,3.5小时累计超过65万人次观看。
当天下午,北京部云直播活动在“巅峰使命”珠峰科考现场回传的视频中拉开序幕。接着,带着公众对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好奇——冰芯、湖芯、岩芯、树芯,这些采自青藏高原上的样品将在实验室破译哪些藏地密码?张强弓研究员、王厚起副研究员、芦晓明副研究员带领“云观众”走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,在高少鹏、谢静等高级工程师的协助下,展示了破译藏地密码的过程,普及了青藏高原科学知识。本次活动还特别设计了科学实验盒子——“藏地宝盒”, 由科研人员在直播环节带领“云观众”探秘班公湖、挖掘化石、制作植被垂直分布带。
云游北京部实验室
北京部直播活动合影
在研究所拉萨部,拉萨市娘热小学、夺底小学、拉萨市第六中学、北京小学等学校共100余人受邀参加了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。在志愿者引导下,学生们参观了拉萨部科普展厅,一起探访零下25℃的青藏高原冰芯库。此外,才东副研究员作了“魅力冰川”科普报告,王君波研究员带来了“一错再错:高原湖泊科考”科普报告。他们用科学易懂的语言,引导师生们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。随后,师生们还观看了由丁林院士团队制作的“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”科普视频,现场科研人员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有关问题。
拉萨部活动合影
拉萨部活动现场
在藏东南站,鲁朗小学师生30余人参与了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。观测主管罗伦作了题为《我们的家园——藏东南的自然地理环境》科普报告,介绍了藏东南典型的山峰、森林、湖泊和冰川等地理知识。现场学生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不同时期冰川末端退缩速度,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。学生们还参观了藏东南站观测场,获赠了科普读物和学习用具。
罗伦做科普报告
藏东南站活动合影
纳木错站邀请了30位纳木湖乡中心小学师生参加公众科学日活动,组织学生们观看了科普视频《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》《纳木错站科研简介》,让学生们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、科研人员的工作情景。观测主管多杰和达瓦扎西等带领大家参观了观测场、温室大棚,讲解了台站仪器的观测指标及工作原理,纳木错的气候特点,还向参加活动的小学生赠送了科普读物和学习用具。
参观纳木错站实验场
纳木错站活动合影
珠峰站邀请了扎西宗小学30名六年级学生参加活动。结合“巅峰使命”2022珠峰科考,刘勇勤研究员以“珠峰为什么常年是白色”开题,详细介绍了珠峰科考,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,为青藏高原建设贡献力量。观测主管席振华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了观测场,了解观测设备工作原理,近距离看到了刚刚执行完重要科考任务的浮空艇。
参观浮空艇
珠峰站活动合影
那曲站邀请了那曲市色尼区小学30余名学生和家长来站上做客,组织大家观看了媒体公开课《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》(央视王牌节目),了解板块碰撞造就了“世界屋脊”青藏高原。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参观了台站实验室和科研观测试验场地与设施,介绍了那曲站围绕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开展的水、土、气、生等观测内容,引导学生感悟科学魅力,培养科学兴趣和弘扬科学精神。
参观实验场
那曲站活动合影
墨脱中心以科普进校园的形式组织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。观测主管赵旺林为在德兴乡小学30余名师生做了科普报告。介绍了多种墨脱常见动植物、分享了墨脱野外考察和生态保护工作经历。活动还为学校捐赠了学习用品,为校图书馆捐赠了科普书籍,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墨脱中心活动合影
赵旺林做科普报告
通过本次主题活动,公众系统了解了在青藏高原开展科研活动的内容和意义,不仅开阔了视野,还提升了科学素养。活动结束后,学生们纷纷表示,将从自己做起、从小事做起,爱护好高原环境,为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、推动国家生态建设、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、建设美丽青藏高原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“公众科学日”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普工作的品牌活动,本次活动策划创新、内容丰富多彩,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,为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,激发青少年对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兴趣、了解科研机构搭建了平台,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