亮点成果

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

发布时间:2022-07-30

青藏高原隆升深刻影响了亚洲气候、生物多样性、碳循环、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演化(图1),是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前沿阵地。然而,大陆碰撞过程中,组成高原的各个微陆块是何时以何机制隆升仍然是世界性难题。在此背景下,丁林院士团队受Nature Reviews Earth & Environment主编邀请,以“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(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)”为题,发表综述文章,系统阐述了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、时间和机制。


图1.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、西风季风系统和主要构造简图


白垩纪构造事件和青藏高原山脉雏形

青藏高原的完整演化模式必须考虑亚洲在印度-欧亚大陆碰撞之前构造事件中继承下来的古地貌和岩石圈不均一性。研究团队提出,白垩纪拉萨-羌塘地体碰撞导致分水岭山脉初步生长;南部新特提斯洋持续俯冲,导致约9500万年前将冈底斯隆升至海平面之上。此时的青藏高原仅有两条狭窄的分水岭山脉和冈底斯山脉。

印度-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模式

印度-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和方式是限定新生代陆内缩短变形量,进而约束高原隆升幅度和机制的关键。国际上存在大印度洋盆、洋内俯冲和单阶段俯冲碰撞三种假说。研究团队近20年的工作发现一条关键证据—即印度-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前陆盆地,在6500万年至5900万年之间开始接受来自冈底斯弧的物源,表明此时大陆已经开始单阶段碰撞,大大早于国际公认的5000万年初始碰撞。这一模型预测超过4000公里的陆内汇聚,这对高原形成可能起到了决定作用。

青藏高原新生代差异隆升及其动力学机制

55-40 Ma,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导致冈底斯山隆升到4.5km,羌塘地体南北部缝合带发生陆内俯冲使分水岭山脉隆升到5km;此时二者之间的中央谷地、喜马拉雅山以及高原北部处于<2km低海拔,高原整体为“两山夹一盆”地貌特征。40-30 Ma,拉萨岩石圈在中央谷地下方拆沉,中央谷地抬升到4.5km,标志高原由造山带正式转变为统一高原。25-15 Ma,俯冲的印度及欧亚大陆岩石圈拆沉,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隆升到现代高度,现代意义的高原形成。


图2. 青藏高原不同地体差异隆升历史

图3.高原不同地体岩石圈演化过程、隆升历史和环境演变


上述隆升过程表明青藏高原即非整体隆升,也不是从雅江缝合带由南向北递进式生长,而是不同块体差异隆升;高原隆升机制是在大陆俯冲背景下,俯冲板片发生断裂和拆沉,共同导致了高原形成,这些过程得到了地球物理探测的证实。

该研究成果获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(2019QZKK0708)、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(41988101)、中国科学院“丝路环境”先导专项(XDA20070301)等项目的联合资助。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3017-022-00318-4


附件: